壓力一大,就去收拾房間的人請舉手……

我算不上勤於內務,但壓力大、心情差時,會突然化身家務小能手:拖地整理,洗衣曬被,連電腦文件和手機圖標都要分門別類。我一直以為,這說明我天性賢惠勤勞——雖然這種美德常被壓抑得深不可測,只在特定環境下噴薄而出。

然而並不是。我只是“內在控制感”少了,轉而控制外部環境而已。

人人都需要對自己生活的“控制感”。用王小波的話說,就是“ 敢於無視對生活的設置”,他那篇《一隻特立獨行的豬》裡,一隻被人類設置的肉豬敢於直面繩索、火槍與殺豬刀,輾轉逃出幾十人的圍捕,當了自由自在的野豬。控制感看似虛無縹緲,但缺了一定會痛苦不堪。窩裡橫的人常是外邊慫,在外人那裡找不到控制感,就在弱小家人身上找補。甚至人們汲汲於權勢,也往往不是為了控制他人,而是不讓他人控制自己——這是今年三月心理學家喬里斯•拉默斯(Joris Lammers)的研究,他發現,倘若升職後對自己工作的自主權變大、但對下屬影響變小,有62%的人會接受;反之,如是自主權變小,影響權變大,則只有26%的人願意接受。

然而,人生唯一確定的事,就是其中充滿不確定性。一個惡人,一次意外,一場重病,都能讓原本平順的人生忽然翻覆。時來天地皆同力,運去英雄不自由。怎樣找回控制感?

美國心理學者朱利安·羅特(Julian Rotter)曾提出“控制點”(locus of control)的概念。若你認為自己可以控制自己的人生,你的控制點就落在內部。若你認為生活、決斷、感受都是環境制約或命運操弄,你的控制點就落在外部。這個“點”看似小,卻會深刻影響你的所思所為。

外部控制者,往往分化成兩個極端,一是全然放棄,將一切交給上天、命運或某個至高神;二是極力控制一切外在因素,從他人,到環境,再到每件事的每個環節每個結果。全然放棄者平靜快樂,但容易隨波逐流;極力控制者不斷進取,但過強的控制欲往往傷人傷己——當你控制一切,就代表他人要放棄一切控制。結果往往激起他人的心理逆反(psychological reactance)。他人不受控,極力控制者又會大為受傷。研究顯示,假如給演講者安排一群不論如何都會給出負面反饋的聽眾,那麼一個人外部控制欲越強,因此而起的憤怒也就越激烈。

比起外部控制(external control ),內部控制(internal control)更好,也就是下定決心,不論境遇如何,都將自己的思想和情緒掌握在自己手中。不必擔憂這會縱容他人,“不被他人激怒”和“不向他人追責”是兩回事。別人撞了你的車,假如你想“氣死我了,這個混賬一定要付出代價,他最好能搞定我的車和我的怒火,否則他就完蛋了!”——這是要別人負責自己的情緒。假如你想“雖然出了車禍,但幸好人沒有大事”——這就是通過主動改變視角,來將自己的情緒從憤怒轉為平靜。內部控制不是讓你放棄向事故方追責索賠,而是讓你在冷靜狀態下,能溝通得更好,能為自己爭取到更佳的結果。
 

研究顯示,人們正是由於缺乏內部控制,才轉向外部控制。焦慮壓力下,人們收拾房間或者上網購物,都是在通過控制外物來平衡內心。然而, 研究也顯示,對外的控制一開始確實能增強幸福感,但越過一個臨界點後,反而會開始降低幸福。外部控制狂更容易迷信,傾向於做出孤注一擲的高風險決策,身邊往往只剩下少數順從者,因此在做錯決定時也得不到逆耳忠言。如果你非要做個控制狂,請務必做個內部控制狂——迅速覺察自己當下的情緒,主動調整自己的思維方式,提前避開不利的境地……。在每個天氣惡劣,進展不順,遭遇不公的時刻,對自己的情緒和思維負起全責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clovertal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